这场70年一遇的蝗灾,蝗虫数目巨大,飞行距离远,搬迁速度快,当时预估蝗虫数量3000-4000亿只。本次蝗虫灾害爆发实则于两年前就已出现端倪,18年5月与10月期间,北印度洋区域产生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强气旋天气,并为此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带来了湿润天气。一般来说,潮湿土壤较有利于蝗虫产卵,而在环境事宜的情况下,虫卵根本能够顺利长大,成长期仅为2个月,这也使得2018年6月-2019年3月的9个月中,蝗虫繁衍了3代且未受到控制,至此,蝗虫种群基数得到较大进步。随后,在2月至6月期间,因伊朗和也门区域整体防控不成功,蝗虫种群在以上多数区域繁衍进一步加快。随后,以伊朗和也门两大区域为中心点,构成两股分支,以也门区域为群落的侵略了有非洲之角之称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等东北非区域,一起以伊朗为聚落的则开端逐步侵略印度、巴基斯坦鸿沟,进而构成对整个阿拉伯海及环北印度洋区域的包围。 我们将受蝗灾影响的国家分成两大类,高危国家包含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东非等国家,非危机国家包含伊朗阿曼及苏丹。 从国家视点而言,印度为典型的农业大国,水稻棉花以及甘蔗等作物的产量均占全球相当可观的份额,巴基斯坦部分农作物如棉花和甘蔗也占全球一定份额,而东非及西亚国家各个农产物产量较小,占全球份额甚低。 从单种类作物视点而言,受此次非洲蝗灾影响最大的几类种类分别为棉花、高粱、水稻、甘蔗、花生以及菜籽。 介于此次蝗灾规模大、非洲蝗虫繁衍力强、虫卵难以彻底铲除,虽印度政府宣称当时蝗灾已根本完毕,但未来继续影响不容忽视。 因印巴产量占比较高,蝗灾对甘蔗和棉花虽目前不构成直接影响,但未来潜在影响较大。 因对全球交易及库存影响较大,蝗灾对菜籽(油脂)以及国际小麦价格构成较大直接影响。 非洲蝗虫飞入中国的概率不大,未来需继续重视油脂、菜粕、棉花以及白糖等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