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场近期热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赞成者以为这是特别时期的对冲方法,能够较低的本钱融资,且不会挤占商场流动性。 抛开对财政赤字货币化概念的争议,问题背面较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特别国债的资金从哪里来,央行会扮演什么角色。 前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是财政部为了特定长期股权出资筹集资金,央行在其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次抗疫特别国债如何筹措资金,投在什么范畴,还有待全国两会揭开谜底。 梳理前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财政部和央行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1998年,为了弥补国有银行资本金,财政部定向对工农中建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其时,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四大行使用降准释放的2400亿元资金,加上在央行300亿元超储资金,认购了这2700亿元特别国债。财政部使用这2700亿元添加了对四大行的注资,四大行的财物规划相应添加。 2007年,为了丰富外汇储备出资途径,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从央行购入2000亿美元外汇资金,作为中投公司的资本金。这批特别国债选用定向+揭露相结合的方法,1.35万亿元对国有银行定向发行,2000亿元对商场揭露发行。其时,为了不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选择借道国有商业银行,央行随后买断了这部分特别国债。在央行财物负债表上,削减的1.5万亿元(即2000亿美元)外汇财物,变成了新增的1.5万亿元对政府债务。 正因为前两次特别国债,首要是对现有财物进行处理,所以有观念以为这笔特别国债也能够从存量资金方面找空间。 再次启用特别国债这一东西,商场较为重视,积极财政政策三箭齐发,各有分工。缓解当地收支对立,首要经过添加赤字规划;当地专项债是近年财政政策发力的要点,用于有收益的出资项目,且要求融资和收益完成自平衡,用于添加政府出资;特别国债很重要的方面,也是用于添加政府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