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南华期货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大豆产业国际高峰论坛暨后疫情时代产融协同教育新机探讨于9月14日在哈尔滨举行。很多行业专家和从业者在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大豆系列衍生品体系,整个产业链的风险规避链已经初步形成。大豆行业企业普遍采用期货价格指导生产经营,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规避风险。 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Xi智勇在会上表示,大商所致力于加快大豆品种和工具的创新,构建相对完整的衍生产品体系。目前,大商已上市大豆产业链中的黄大豆一号、黄大豆二号、豆粕、豆油期货四大期货品种和豆粕期权工具,并推出商品互换、标准仓单交易等场外业务。除了上半年获批并继续推进上市的糯米、玉米、玉米淀粉、棕榈油、鸡蛋期货、生猪期货外,大商已经初步形成了从粮食原料、粉碎、饲料到水产养殖产业链的避风港链,是一家关联企业 南华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旭峰在会上表示,疫情等因素对我国大豆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大商所的大豆期货品种在套期保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大商所参与大豆期货品种的法人客户数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9%,成交量增长41%,持仓量增长58%。目前我国70%的豆粕和50%的豆油现货交易都是以大企业的期货价格为基础定价的,参与大企业市场的油脂企业的大豆粉碎能力占全国的90%以上。 谈到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宝龙表示,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豆种植、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重新燃起。预计2020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约1.4亿亩,增长10.6%;单产恢复到126公斤/亩,总产量约1770万吨,增长24.4%。 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韩表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农业要发展,种业要先行。要提高大豆产量和竞争力,将技术和资金的翅膀插入大豆产业,加强农业机械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大豆生产的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完善金融工具对大豆生产的促进作用。